快科技1月24日消息,中国科学家领衔团队在1月23日正式出版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在世界上首次记录到遥远的“太空合声”。
在北京时间的深夜里,一项壮举悄然上演。神舟十九号乘组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与王浩泽,携手在太空中留下了他们坚实的足迹。2025年1月21日凌晨1时12分,经过长达约8.5小时的舱外作业,他们圆满完成了包括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巡检等一系 ...
在科学探索的浩瀚旅程中,来自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为我们带来了激动人心的发现——首次在距离地球超过16万公里的太空中记录到了“太空合声”。这一盛况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宇宙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也为我们踏入外太空的“声音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窗。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 ...
在科学探索的浩瀚宇宙中,每一个新发现都仿佛为人类开启了一扇奇妙的窗户。近日,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在24日的《自然》学术期刊上重磅发布了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全球首度记录到来自16万公里外的太空合声。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迈出了重要 ...
中国航天员此前已多次进行长达8小时以上的太空行走。梳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此前发布的消息,北京时间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乘组圆满成功完成了长达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而在2024年3月2日,神舟十七号乘组则圆满完成了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2 ...
中国科学家领衔团队首次记录遥远“太空合声”地球磁力线像琴弦一样被宇宙空间带电粒子拨动,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中国科学家领衔团队在23日正式出版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宣布在世界上首次记录到遥远的“太空合声”。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晋滨说 ...
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美国和瑞典同行参加的国际团队分析了国际地球磁层多尺度卫星(MMS)数年收集的海量数据, 首次在距离地球超过 16 万公里的遥远太空发现了合声波 ,并给出非线性波动-粒子相互作用是这种合声波发生原因的理论解释。
合声波,是太空中幅值最强的电磁波动之一。70多年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合声波只出现在靠近地球的偶极磁场区域。23日,学术期刊《自然》刊发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曹晋滨院士团队刘成明等人与来自美国和瑞典的科研人员一起在地球空间合声触发机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联合团队首次发现在距离地球16万公里的非偶极磁场中性片区域也会出现合声波,其产生机制来自非线性波粒相互作用,与传统的合声波产生机制不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曹晋滨院士团队的刘成明与合作者,首次聆听到遥远地球空间发出的合声。该工作打破了学术界关于合声波只能在地球偶极磁场控制的近地区域出现这一持续70多年的传统观点,并阐述了合声波产生的新机制——非线性波粒相互作用。相关成果1月23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本报讯 随着太空垃圾日益增多,亟须通过更多措施保护地球轨道。近日,多名研究人员在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一个地球》(One Earth)撰文,呼吁将保持太空整洁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由全球第二富豪杰夫·贝佐斯 (Jeff Bezos)创建的蓝色起源 (Blue Origin)太空公司星期一 (1月13日)早上因技术原因取消了一枚全新巨型火箭的首次发射。